查看原文
其他

佛系妈妈是如何炼成的?





最近网上流行了一个词,叫做“佛系” 
这个“佛系”是个什么样的群体呢?简单来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平常心,胸怀若海,看淡一切,不动怒,不吵架……”

    

01

    


从最早火起来的淘宝佛系买家:

“从不理会店家的好评返现小纸条,
买东西从来都是到期自动确认。
商品质量好不写好评,
商品质量差也不写差评,无悲无喜。
佛系买家语录:“我们买的不是东西,是和平。”


到后期引申的佛系员工、佛系老板、佛系粉丝、佛系司机、佛系游戏玩家、佛系追星粉丝等等等等,一时之间,网络上一片佛光普照,众人纷纷放下愤怒,立地成佛,皈依的异常利落。



昨天一个佛系母亲的定义笑喷了我:

所谓佛系母亲,就是当妈两年以上或至少有两个孩子,见识过各种糟心情况,修炼成冷静、淡定、平和的心态,面对任何状况,都泰然处之。

佛系母亲和普通母亲具体区别在哪里呢?

原贴用的都是聊天图片和表情包来表达作为一个“佛系母亲”面对娃的各种状况是如何处变不惊宠辱不闻的,总结一下大概是这样:



孩子生病了
普通妈妈:烧到多少度了?要不要物理降温?要不要吃退烧药?有没有副作用?要不要去医院?输液好不好?55555
佛系母亲:感冒嘛,多喝水,一周就好了!

孩子不吃饭
普通妈妈:哎呀你怎么不吃呢,不吃会营养不良的,妈妈做了一个多小时,很好吃的你尝尝看,要好好吃饭才能长个子哦!
佛系母亲:不吃滚蛋!

被老公放鸽子
普通妈妈:不是说好了周六要陪儿子去动物园的么,儿子都盼了一个礼拜了,你怎么能这样啊,什么会啊那么重要,不能改天么,你们领导没人性没家属的是不是,大周末的加什么班啊加班?!!!我自己一个人带孩子要累死了都你一天天的也帮不上忙!!
佛系母亲:


当孩子说我爱你的时候
普通妈妈(星星眼):好感动55555,宝宝你就是妈妈的天使,妈妈最爱最爱你,让妈妈抱一抱,亲亲小脸蛋,哎呀宝宝太萌了,赶紧拍个照发朋友圈!
佛系母亲:知道了,赶紧闭眼睡觉!

嗯,三宝妈是佛系母亲本人没错了!

    

02

    

很多焦虑的新手妈妈看到佛系母亲会不会有种“好羡慕她的洒脱啊,但是会不会有点冷血,不都说要及时满足孩子需求么?她们是不是不爱孩子?是不是不负责任?”


作为一个有着7年带娃历史,带过三个娃的佛系母亲,三宝妈来跟你讲讲,一个佛系母亲的心路历程及修炼道路。

在带娃的前两年,我和所有普通妈妈一样,为孩子的一举一动操碎了心,关注孩子冷了热了,哭了困了,孩子一生病就觉得天都塌了,因为给孩子吃不吃药打不打针的问题和老公大吵了无数次,觉得全世界都在和我作对,孩子不好好吃饭恨不得自己抱着做好的辅食大哭一场,觉得一腔心血都错付了……


孩子偶尔展现天使属性的时候也瞬间热泪盈眶,认为付出的所有一切都是值得的……每天的心情都像过山车,随着娃的状态在high上天和down到谷底之间自由摇摆……

直到……时间足够久了之后……

其实当妈跟打游戏升级是一样的,就是一路的过关斩将打BOSS刷经验的历程,在你刚入局经验值基本没有的时候,来个小怪都能把你吓个半死,等经验值丰富了,技能增加了,打过大BOSS之后,再回头看看那些入门小怪,自然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就给灭了。

拿三宝妈举例子,一开始觉得孩子感冒发烧起个湿疹就糟糕的不得了,然后随着孩子的成长我遇到了中耳炎手足口喉炎发育迟缓意外受伤等等等等,再遇到感冒这种小问题我和老公都很淡定了:不发烧就挺着,多喝水吃点维C,发烧厉害了去医院采个血,确认一下是病毒还是细菌型的对症吃药,低烧物理降温,高烧吃布洛芬,咳嗽看情况选择煮点梨或者喝止咳糖浆……连带着现在对三胖也都如此简单粗暴,但总体看来效果不错。


周六的时候跟几个朋友聊天,总结这一周的情绪失控事件,一个宝妈说孩子持续发烧,一开始她还能保持淡定,但是孩子烧的超过39度她就受不了了,觉得真的hold不住了,各种焦虑……

然后轮到我,我想了想,嗯,这周没啥特别失控的事情,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先是周三的时候老二在托管班意外磕伤,眼皮缝了好几针,距离眼睛不到一公分。然后周四老二开始发烧,周五老大,周六老三,最高的时候都烧到了40度,吃退烧药退下来不到四个小时又烧上去,晚上伸手摸过去三个娃都滚滚烫的……

但是仔细梳理一下心情,没啥失控的,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一个状况一个状况的处理呗。

其他的宝妈都默了一会儿,静静的看着我,仿佛我是个外星人……


焦虑,似乎成了中国妈妈的普遍心态。

想做一个淡定的妈妈,实在是太难了,我们担心孩子身体是否健康,我们担心孩子学业是否进步,我们担心孩子心理是否快乐,我们担心孩子能否跟上社会的脚步……

社会对妈妈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翻开微博微信,处处都是
“好妈妈这样教孩子……”
“再这么做,孩子就毁了……”
“想要孩子成绩好,妈妈应该这么做……”
“几句话毁掉孩子一生……”
似乎当妈的一个不慎,就能把孩子带入万丈深渊,旁人都带着审视的目光看着你的孩子,进而评判你是否尽职尽责,是否认真努力,孩子就是你的绩效评估表,孩子就是你的作品展示台……

适度的焦虑也许会让我们提起精神小心应对,可是无时无刻不在的焦虑却只能让我们身心疲惫。

    

03

    

如何摆脱过分的焦虑让自己可以淡定一些,往佛系修炼一下呢?

三宝妈跟大家两个建议,这两个方式其实是三宝妈一直身体力行的情绪缓解方式,但那天和心理老师沟通之后,才找到合适的语言总结表达给大家:

一、分清哪些事情是可控制的,哪些事情是不可控制的

所有的焦虑,都源于对失控的恐惧。


控制欲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之一,从婴儿期开始,我们就迫切的追求控制感,我们为控制自己的躯体动作而欣慰,我们为能控制玩具的开关而开心。成长之后,我们的控制欲望越来越强,逐步从控制自身,转为期待控制他人,控制环境,甚至控制未来。所以我们常常会觉得,某些事情,只要我们做到了,做对了,事情就应该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向去发展(类似俗语中的“有志者事竟成”),而事实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意外和偶然,它包含的因素非常多,孩子的配合程度,个性,偏好,情绪,甚至时机和沟通方式等等。

这种意外和偶然带来的,可能是失望沮丧,也可能是快乐惊喜。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孩子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期望去成长。并且这一切,都不是在我们控制范围内的事情。

太多的时候,我们的痛苦源于总想去控制那些不可控制的事情,而不愿意去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我们总想控制孩子,却忘了我们其实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我们控制不了孩子爱吃什么,我们只能控制自己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食物
我们控制不了孩子学习好坏,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环境
我们控制不了孩子的情绪,我们只能控制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自己的情绪
我们控制不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只能控制在陪伴过程中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而且这个过程中,不是“我已经……所以结果应该……”这样的因果关系,而是我做好我该做的就好,成长是个奇妙的过程,让我们静静守望花开,也许和你想象的并不一样,但这样满怀期待和惊喜的守望,本身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


二、分辨你在用“远的思维”思考,还是用“近的思维”思考?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远的思维”和“近的思维”
举个例子,周六的时候,两个大孩子先起床去客厅玩了,隔了半个多小时,我起床,到客厅一看就开始尖叫:“你俩要冻死么?!”

在室外温度零下十几度的冬天,这俩孩子把窗户打开拿着小喷壶往室外喷水。

这种瞬间是我比较容易失控的,但去关完窗户之后我看着他俩像个小鹌鹑一样窝在沙发上满脸惊恐,也觉得情绪有点过激,再想想,他俩也许只是醒来了比较无聊,忽然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游戏,但对于这种游戏可能导致的危险茫然不觉。于是静下心跟他们说了一下外面太冷了,这样开窗又没有穿厚衣服很容易感冒,冬天不适合玩这样的游戏等等。

在这个例子里,“远的思维”就是那句,“你要冻死么?!”开窗游戏和冻死之间大概还有一光年的距离,但人当时的想法就是会直接跳跃到最严重的后果。

近的思维则是考虑孩子这么做的原因,以及解决类似的隐患,告知孩子正确的行为。

关于“远的思维”和“近的思维”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坏,“远的思维”本质上是人类的自我预警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规避潜在的风险,但对于如何正面问题和解决问题,“近的思维”会更有效。

太多的时候,我们会放大眼前的困难,孩子一顿饭不吃,就立刻联想到营养不良,孩子一发烧,立刻就觉得会一病不起,孩子学习差一袋奶,立刻就觉得他未来会找不到工作养不活自己。甚至包括夫妻沟通中,伴侣的一句无意的话,也可能让我们立刻觉得以后都没办法好好沟通了。

而这样的上纲上线,盲目悲观,很多时候是我们焦虑的来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问题,一味的将问题放大,就会陷入束手无策的焦虑深渊,不妨试试将问题“具体化”,同时将解决问题的目标也“具体化”。

比如孩子学习不好,不要去想对他以后会有什么影响,先想想是哪里不好,是注意力的问题还是偏好的问题,是训练不够的问题还是理解障碍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确定一个小目标,比如之前的注意力只能保持五分钟,我们这周的目标是做一些专注力的游戏将这个时间延长到十分钟,比如英语考试只考了60分,那我们找出薄弱环节一点点改进,单词不好就一天背几个单词,听力不好就多听多练把基础打牢,争取下次有进步,这样一来我们有了针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孩子也有了努力方向,大家都在做可控方位之内的事情,并且都会获得阶段性的成果,才会更有信心的努力下去。

轩辕被诊断发育迟缓的那几年,我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焦虑期,尤其不能想以后,感觉未来都在一团迷雾中,我不知道前面是什么,他们也许一直都好不了,也许长大了生活都不能自理,也许永远融不进去社会环境,当我们百年之后谁来护他们周全?

然而很快我就意识到这样的焦虑除了把自己逼疯之外毫无益处,于是渐渐开始不去想以后,不去想未来,只专注于现在,看孩子今天和昨天的对比,看孩子这个月和上个月的对比,今年和去年的对比,每一步都是成长,每一步都是安慰,每一步都是欣喜。我找到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佳的陪伴方式,也找到了在为人父母修炼历程中最重要的一项知识。


来源:三宝妈妈心经

大家都在看

她曾教你用勺子,别烦教她用手机

提醒 | 快告诉爸妈!公安部做了48图,这是最强电信防骗秘籍!

荐读 | 自我管理的8个好习惯

陕西省妇联官方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